作者:李澤治

圖1 我的美食著作

  一九九一年《中華名廚招牌菜》一書脫稿時,因為我的吃遍中國出版社尚未成立,所以是交由好友陸又雄先生的淑馨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是台灣第一部以六大菜系頂尖名廚為主角,以名廚們壓箱底的廚藝傑作當主題,所撰寫完成的美食著作。由於對推廣、提高中菜的影響力裨益甚大,現任交通部長時任觀光局長的毛治國先生還親筆為之作序。本書出版後在餐飲界相當轟動,很快銷量便超過了一萬本。

圖2 我的美食著作

  我吃遍中國出版社的創業作之一,因為大部分內容取自《吃在台北》、《吃在台灣》雜誌上刊登過的報導,所以從構想到成書上市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可謂得來全不費功夫。本書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本全方位探討飲食現況的專書,因此九四年上市後餐飲業人人爭購,銷路極佳。而各所大學餐飲、觀光系所碩士、博士研究生撰寫論文時廣為採納書中內容,也大大提高了本書的學術價值,影響力迄今不衰。

圖3 我的美食著作

  一九九五年版和一九九六年版的《台灣一百家最好的餐廳》,是迄今為止台灣最暢銷的飲食類書刊,兩版加起來銷量超過十萬冊。當時其所造成的盛況可從以下幾個現象窺見一二:某些餐廳一次訂購兩千本做為送給訂席顧客的促銷贈品;超過五十家榜上有名的餐廳包括鼎泰豐、茹絲葵、台南擔仔麵向本社購書後放在結帳櫃台上銷售幫忙衝量;全省數十個美食小團體一人手拿一本書巡迴各家賞味,用餐完畢要求加蓋店章做為紀念。由於聲勢過於驚人,有善妒的同行敗類造謠本書是按收費多少來排得名順序的,但謠言絲毫不能影響市面上的評價。

圖4 我的美食著作

  趁著台灣一百家掀起的驚人聲勢,我在幾個月後就順勢推出了以介紹菜色為主題的《台灣一百種最美味的佳肴》。由於買過台灣一百家的人總覺得沒買台灣一百種便意猶未盡,有所欠缺,因此造成本書的銷路也相當驚人。台灣一百種不像坊間蜻蜓點水介紹美食的報導那樣浮面,而是從材料選擇、製作方法、料理特點、品味要訣各個角度來突顯一道菜所以能成為美食佳肴的原因,讓閱讀本書的人深深覺得這是一本真正實用的美食指南。

圖5 我的美食著作

  《吃在中國》香港分社社長楊維湘先生是當地極具影響力的飲食專欄作家,本社在香港的業務,以及與香港餐飲界的深厚關係,在楊社長的努力下一直有很好的發展。一九九五年為了進一步擴張本刊在香港的影響力,我洽得香港旅遊局、澳門旅遊局、國泰航空公司和VISA卡台灣分公司的贊助,經過幾個月採訪、評鑑,出版了這本連香港都沒有出過的美食餐廳指南。由於國人每年赴港有數百萬人次,加上各贊助單位的大力推動,本書的銷量和造成的影響都出乎意料的好。

圖6 我的美食著作

  從《吃在台北》時代開始,我就利用雜誌的傳播力,有計劃的結合一群志同道合的讀友,組成了一個美食俱樂部。而後隨著《吃在台灣》、《吃在中國》影響力愈來愈擴散,這個俱樂部的成員擴張到了近三百人,連同配偶就有了五百多人。其中有些還是遠從美國、日本、韓國、香港來函申請參加的。一九九五年為了有效管理這個群體,我正式成立「C C美食俱樂部」,明定會章、會費、會員資格與入會辦法。本書就是九六年一整年C C一次去北京釣魚台,一次去香港,一次去澳門,八次在台灣舉辦美食活動的真實記錄。

圖7 我的美食著作

  九五年、九六年的《台灣一百家最好的餐廳》,無論從銷售量、影響力各方面來看,它都已經成為不可超越的經典之作,因此原本我不打算再出新版的餐飲指南。然而餐飲市場的變動畢竟非常劇烈,一、兩年的時間因租約、人事異動等原因,往往足以造成一些餐廳從原址上消失,而更多的後起之秀從街頭巷尾又紛紛冒了出來。基於這個原因,我不得不重新整理版圖,出了這本九七年版的最好餐廳指南。但為了與仍在熱銷的台灣一百家做區隔,新版我改用了一個全新的書名。

圖8 我的美食著作

  這是我在大陸出的第一本美食著作,二OO六年由鳳凰出版集團的江蘇科技出版社刊行問世。本書從書名便可知道不是介紹餐廳或推薦美食的那種美食指南類書籍,而是如何從一個美食愛好者成長為美食家的具體方法。大陸近十年經濟成長快速,高消費的餐廳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而一席萬金面不改色的豪奢食客也快速增加,唯餐飲知識、餐桌禮儀和餐飲品味方面的表現並沒有跟上市場發展速度。因此本書甫一問世便大受歡迎,被認為是新時代用餐文化的指導之作。

圖9 我的美食著作

  在大陸工作期間,應台灣TVBS周刊總編輯邱一新兄之邀,我在周刊上以「人間最美味」為欄目,寫了二十多篇專談頂級美食的報導。這些文章因為均附有精采圖片,江蘇科技出版社的主編看到後大感興趣,希望我將圖文交給她,出成一本彩色銅版紙的美食書。在商討新書書名的時候,主編桌上正放著一本大S寫的《美容大王》,我們互望一眼,心照不宣的就敲定以«美食大王»做為此書的書名了。本書取材只用我文稿中談中菜的部份,故副名叫中國菜篇。

圖10 我的美食著作

  《美食大王》既有中國菜篇,相對照的就應該有一本外國菜篇。原本我把在TVBS上寫的鵝肝、松露、魚子醬、頂級牛排、鮪魚腹等作品規劃為外國菜篇的主角,但出版社主編認為這些最高級的外國食材距離大陸人的實際生活太遙遠,讀者看了很難對他們產生清楚的認識,建議我另外找些通俗的食材作為本書的主要內容。這個建議和我原始構想出入很大,但主編的考量也確屬實情,於是我改從《吃在中國》雜誌上選取一些外國菜的報導,做為外國菜篇的構成元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