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澤治

__ 2 (162)

憂鬱症也是大腦秘密的一部份

  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史哲維,與曾經帶給許多人歡樂的藝人「歡歡」于佳卉,近期都因走不出憂鬱症暗影,用決絶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生命。憂鬱症患者內心有說不出的痛苦,身邊如果沒有人長期不憚煩勞的陪著他們求醫診治,最終有相當比例都會走上一了百了的不歸路。

 

  史哲維今年只有四十六歲,歡歡更是只有四十三歲,他們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與成就,眼前也並未面臨重大的刺激與挫折,會選擇在這個時候結束自己生命,照說是讓人很難理解的。要分析其原因,所謂的「中年危機」肯定是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學上把37至41歲歸為「人生最後機會」出現的階段,如果過了這個階段人還沒有實現自己想要的,輕則產生失意、消沈的表現,重則會引發種種心理問題。而憂鬱症的易感者和原本就有輕度憂鬱症的人,此時情況也容易變得更加嚴重。名作家三毛和一代影帝張國榮選擇輕生的年齡也都在四十多歲,這和「人生最後機會」的時限過了心中理想仍舊無法實現,應該有很大的關係。

__ 1 (167)

心理學知識可以幫助了解憂鬱症

 

  有心理問題或精神問題的人,「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非常重要。婚姻、家人、朋友這三者是患者最可靠的支持力量,被稱為「人生護航艦」。有親蜜配偶、盡責家人和眾多熱心朋友的人,在支持系統的協助下,長期就醫診治後大多可以走出人生幽谷,澈底治癒憂鬱症。倘使支持系統不夠完備,尤其是缺乏配偶的關愛,就醫過程斷斷續續,或完全依靠藥物來控制症狀,憂鬱症是很難能改善的。大多數走上絶路的憂鬱症患者都欠缺美滿的婚姻,其他支持力量在患者最需要的時候也往往無法及時出現,以至於悲劇總是一再發生。

 

  憂鬱症是一種心境障礙,典型的症狀表現包括思維遲緩、情緒低落、言語動作減少等等,配偶、家人與關係親近的朋友,其實是很容易觀察出來的。家人、朋友出現憂鬱症傾向,我們逗他開心、與他暢談或帶他出門去玩,雖然具有一些緩和作用,但對治好疾病並無多大作用。正確的做法是趕緊陪他去精神科做診察。憂鬱症患者的內心千絲萬縷,有無法向人說明的痛苦感,唯有來到精神科醫師面前,在醫師的引導下,他才能一吐為快,覺得自己並不是那樣孤立無助。經過長時間的診治,內心鬱結被完全打開,他才能重新走上人生的正軌。

 

  不少人有種偏差觀念,以為精神障礙就是得了所謂的「神經病」,當家人、朋友出現憂鬱症時,為了自己顏面很不願意帶他們去大醫院精神科求治,或只經過短期治療覺得他們病況已有好轉就不再繼續治療了。其實戰勝憂鬱症是一條漫漫長路,患者須忍受相當多痛苦,家人也要具備正確的觀念與無比的耐心。在沒有見到最好的結果前絶不輕易放鬆,這是防止憂鬱症患者走上絶路最好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