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澤治

圖1 我和慧芬與雜誌社各地代表在上海黃浦江邊曾經舉辦辜汪會談的東風飯店聚會。左一是上海的王義民老師,左二是揚州大學聶鳳喬教授,右一是北京的邢振齡先生。

我和慧芬與雜誌社各地代表在上海黃浦江邊曾經舉辦辜汪會談的東風飯店聚會。左一是上海的王義民老師,左二是揚州大學聶鳳喬教授,右一是北京的邢振齡先生。

  九O年代初期,大陸改革開放實行十多年已有初步成果,非常歡迎海外人士前往參觀認識。加上那時「天安門事件」發生不久,中共的國際形象跌入谷底,更期盼海外媒體能從非政治層面多多給予大陸正面報導,以沖淡這件事在國內外的負面影響。因此港、台從事媒體工作的人只要到了大陸往往都會受到高規格接待,可以輕易見到層級很高的官員,也能在官方或半官方的協助下,順利完成自己想要採訪報導的主題。我的雜誌當時還叫《吃在台灣》,這種名稱和類別是政府最有興趣打交道的對象。因緣際會之下,我幾年之內逐一拜訪了北京、上海各家第一流的餐廳,所到之處餐廳負責人(多半是黨書記)不但以盛宴款待,還要花錢訂閱《吃在台灣》向我表達善意。種種奇遇至今回想起來,仍讓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在上海帶領我遍訪餐飲業的人是王義民王老師。王老師時任上海飲食行業協會會長,負責市裡餐飲從業人員的培訓與考核工作,在業內有極好的人緣與極高的威望。我和他結交,是透過《吃在台灣》專欄作者揚州大學教授聶鳳喬先生的牽線介紹。我們第一回在上海見面聶老師就告訴我:你想澈底了解上海菜和上海的餐飲業,有王老師幫你帶路就一切搞定了。後來王老師果然領著我吃遍了上海灘,並引介綠波廊總經理周金華、梅龍鎮總經理包國京等多位餐飲大腕和我認識,使我在最短的時間便能清楚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上海菜。

  王老師做事周詳,精明幹練,我每次去上海前只要事先通知他一聲,他就會利用我送給他的傳真機,把我停留期間哪天中午吃什麼、哪天晚上去何處的詳細行程傳來給我。到了上海,照表前往餐廳拜訪,每一次餐廳的負責人一定會在大堂等著迎接,而且用餐的包間和菜餚酒水的內容早就統統打點好了。這種處理事情仔細到位的本事,我一生中還沒有在第二個人身上看見過。王老師每一餐替我安排的去處一定不同,目的是想帶我認識整個大上海的餐飲環境。我對「老飯店」的蝦籽大烏參、「綠波廊」的砂鍋大排翅、「德興館」的紅燒回魚、「老正興」的炒蟹黃油、「梅龍鎮」的蟹粉魚翅盅、「揚州飯店」的水晶餚肉和清燉獅子頭嚐過一回便念念不忘,常常到了上海後臨時要求他改變行程,再帶我去這些地方走走。而王老師總以精彩的東西在後頭、已經安排的事不便推遲為由,堅持要我去一些沒到過的地方看看以擴大眼界。總計頭兩年七、八次往返,我到訪過的餐廳有幾十家之多,除了上海本幫菜的各個重鎮,徽菜大本營「大富貴酒樓」,海派川菜翹楚「潔而精川菜館」,以及淮海中路以西餐馳名全國的「紅房子西菜館」等地,我也都曾親自前往用餐過。

  王老師對我的幫助堪稱千古奇遇,兩年後我根據自己的感受與觀察,寫成一篇《上海三十家最好的餐廳》,以七個全頁的大篇幅,刊登在《吃在台灣》雜誌上。《上海三十家》出來後,在上海餐飲業造成很大的轟動,王老師藉機廣徵訂戶,幾個月就把我們在上海的訂戶擴增到了幾百戶。加上北京方面在邢振齡先生的努力下,當時我們也逐步建立了上百個訂閱戶,一切發展出乎意外的順利下,遂使我決定把《吃在台灣》雜誌正式改名為《吃在中國》雜誌。

圖2 上海城隍廟豫園一帶集中了最多老上海美食。

上海城隍廟豫園一帶集中了最多老上海美食。

圖3 九O年代的上海灘夜景更勝今日。

九O年代的上海灘夜景更勝今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