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澤治

圖1 釣魚台賓館和那裡的國宴菜(一)

  我在北京和南京作生意那十幾年,從不和人提起我與釣魚台賓館有特殊關係,曾在裡面住過近半年,用餐的次數超過百次以上。因為那聽起來像吹牛;大陸人平常只有從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中才能一睹這神秘境地,很少有人能進去逛逛,遑論是在專門接待中央領導和外國貴賓的莊嚴場所住下來或吃餐飯了。我若是和人談起自己有一段這樣的特殊經歷,也不會有人相信那是真的。

  我和釣魚台賓館能建立關係,要歸功於揚州大學教授聶鳳喬先生的牽線。聶教授是中國著名烹飪專家,曾經擔任過釣魚台的烹飪顧問,和那裡的各級領導關係很好。起先聶教授因為投稿《吃在中國》雜誌而和我發生了互動,後來我禮聘他為本刊大陸分社南京的代表,他便正式成為我們工作團隊的一員。九四年我召集各地的分社代表在北京聚會時,聶老問我有沒有興趣和釣魚台國賓館的朱局長認識一下。釣魚台我慕名已久,一直找機會想採訪那裡的國宴菜,突然出現這樣的緣份,我當然不會錯過。

  入園當天我們一行五個人,經過重重關卡來到設宴的十號樓,釣魚台國賓館管理局朱貴玉局長、王長政副局長和主管對外關係的張經理等人已在會客室迎接我們。雙方寒暄交談已畢,隨即在該樓莊嚴古雅的小宴會廳入席。國宴席分好幾種規格,最簡便的一種每人也要一百二十美元起跳,精工細作,珍餚羅列,不在話下。那天因為是局長宴請,採用的當然是最高標準的菜單,鮑參燕翅,松茸口蘑,無一不是八珍中的俊品。配餐的酒水也是打上「釣魚台國賓館專用」字樣的特供陳年茅台與花雕。朱、王兩位局長非常重視我這個海外飲食專業媒體負責人的意見,每上一道菜都要請我講評一下,並掏出小筆記本做記錄,嚴謹的態度讓人印象深刻。我身處必須展現專業的場合從不巡逡退縮,當場知無不言,而每一句發言摒除個人好惡,也都會力求宏觀中肯。

  那次初會的幾個月後,釣魚台又邀請我前往做了一次正式的採訪。為了方便我工作,館方還派遣了他們專任的錄影師和攝影師陪同我行動,可謂備極禮遇。回台後我在《吃在中國》雜誌上對釣魚台做了一篇圖文並茂的詳盡報導,王長政副局長看了非常高興,將報導影印了數百份,發給全館各級幹部和十五棟貴賓接待樓的全體服務接待人員研讀。從那時起釣魚台國賓館還成了我們雜誌的訂閱戶,一次訂了有十份之多。

  趁著那回採訪的機會,我向局長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能以雜誌社的名義,組織讀者美食訪問團前來釣魚台。初步的規劃是一團三十人左右,入住五天四夜,享用四頓早餐和兩頓國宴晚餐。這個想法難度很高,我本來以為一時不易實現,豈料王副局長聽後不但全力支持,並主動幫我連絡人民大會堂的相關負責人,建議國宴晚餐在釣魚台安排一餐就夠了,另一頓國宴晚餐可以移往也是專門舉辦國宴的人民大會堂舉行。經由這麼一調整,「國宴之旅」的味道更豐富了,讓我高興的一連幾天都睡不著覺。

  一九九五年十月本社「北京中國古今國宴之旅」美食訪問團首發團終於成行了,一共有三十九位讀者報名參加。次年十月第二團出行,包括台灣烹飪界教母傅培梅女士,鼎泰豐餐廳創辦人楊秉彝先生,和來自美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各地的讀者在內,共有四十六人參加。這一團真實的報名人數其實有八十六人,但因超過規劃的人數太多,加上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正好在這個時間前後住在館內十八號樓,中美安全人員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戒備空前森嚴。在館方的善意建議下,我只好按報名的先後順序取前面四十六位,讓晚報名的四十位讀者朋友留下了向隅之憾。

  釣魚台和人民大會堂國宴菜的底子都是著名的北京譚家菜,只是用料的選擇和烹調的細緻比譚家菜要高出了好幾個等級。有關國宴菜的沿革和特點,往後我在「回味無窮」的專欄裡還會一一介紹。

  九七年對《吃在中國》支持不遺餘力的朱、王兩位局長先後屆齡退休,新接任的領導為了表達對我們的支持政策不變,特別發了一封有機關抬頭和加蓋印信的公文書函給我。從那以後我又安排了不少團體入住釣魚台和在那裡享用國宴,直到我因其他原因中止這項工作為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